手机版首页进场图片

微信群自嗨,体育公司的8大商业模式

2016-08-15

作者简介:韩牧,出版小说集多部。曾任《财经天下週刊》高级记者、介面新闻体育总监,现为懒熊体育创始人。

 

 

微信群自嗨,体育公司的8大商业模式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开放后的体育产业通过互联网改变了旧有的竞争格局、商业形态,也逐渐清晰诞生一些代表未来的商业模式。但在当下,还处于早期。目前,体育行业主要有这8大商业模式。任何行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模式之争,它涉及核心资源、创新、科技等。现在的体育产业处于「婴儿期」,很多方面还处于秩序重建之中,而竞争也处于简单粗暴的阶段—比拼金钱实力。

 

「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彼得·德鲁克的话,或许一针见血指出体育行业的问题。目前体育最核心还是「资源」,还没有到创新与科技的层次。现在,行业现状最多的是留下一串串问号。比如,46号档颁发后,你知道NB 5(乐视体育、阿里体育、腾讯、华人文化、万达)在做什么吗?比如,约场馆与健身类的创业公司大量死去,这为什么不是刚需?体育产业的爆发点到底在何时?体育公司值不值得投资?

 

「慢慢的,你就会看懂我们在做什么了!」

 

这是很多人的回应,他们试图在暗示,他们要做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会逐渐清晰。这是一种承诺,但也是一种商业模式上的破绽,体育公司到底有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才能够给予确定答案。基于此,我总结了体育公司目前的8个商业模式。

 

 

微信群自嗨,体育公司的8大商业模式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1. 黄牛、仲介

之前体育公司很多资讯是不流通的,所以诞生了很多公司的模式是利用资讯不对称在做文章,比如,经纪人、仲介等,也可以称之为「倒买倒卖」。比如,过去体育记者私下就做了经纪人的活儿,他们之所以能做这个工作就是因为掌握了球星资源、俱乐部等,将几方资源对接起来。而这,也成为目前体育公司最核心的商业模式之一:大黄牛。

 

有趣的是,上海一个体育人就註册了一家公司叫「上海大黄牛体育文化有些公司」,可惜的是,这个公司并没有申请通过。至此,他并没有作罢,而是註册了一个微信公众号叫「大黄牛体育」。或许,不懂的人以为大黄牛是体育圈普通採用的吉祥物,单这实在是一个玩笑。

 

 

2. 跟球星合影

经常碰到一些体育公司的人在微信上交流,经常流程是这样的,当你问对方是做什么的时候,对方不分青红皂白地发来他跟很多球星的合影,比如,罗纳尔多、卡卡、梅西、C罗等。这还不是一个例子,我就纳闷,难道跟球星合影是体育公司的商业模式吗?而且,不少体育公司创始人还乐此不疲,遇到球星就扑上去。或许,体育公司天然属性会跟这些球星或名人有接触,但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花絮而已,当提到自己公司的商业模式或核心优势时,肯定是团队、产品以及解决了使用者的痛点是什么?

 

合影帝们要醒醒了,跟球星合影绝对不是商业模式,这不能证明你及你公司的优秀。

 

 

3. 熟、很熟、特别熟

2015年,我曾写过一篇专栏,说体育公司的一些特点是:熟、很熟、特别熟。今日看去,这仍然是个别体育公司的一个商业模式。因为当你提到他们10多名员工的公司商业模式时,他提到最多的是跟某某体育局很熟悉,跟某某俱乐部官员很熟悉,跟某某球星很熟悉。但这种熟悉到底能够给公司带来多少价值,是很难衡量的。

 

经常会碰到一些尴尬,一些人会告诉我他对某某很熟,多少年的交情,当我真正去求证的时候,那个所谓熟的人是一脸惊诧,也就是压根不认识或没有印象。或许,他们在某某饭局吃过饭,但每个人每天都见那么多人,没有深度合作或其他交往,很难会有「特别熟」的印象。当然,即使熟悉了又怎样?当我们讨论一些商业模式时,一定是可以复制,可以规模化的才叫商业模式。反之,很难称之为商业模式。

 

 

4. 朋友圈、微信群自嗨

最早的时候,我加入不少各种体育产业群,类型不同,但后来发现大多数都是一群人。不少创业者经常在这些微信群里自嗨,自己发佈什么产品了,有什么事情了,就发个几块钱的红包,然后大家抢一下(很多都是几分钱的红包)。抢完的人根本不看任何内容,都是发大拇指的表情。我觉得特别奇怪,后来研究发现这类人还真不少,他们隔三差五就在这类群里闹腾,偶尔还会撕逼。比如,他认为某某是足球教父,但对方不认可,就掐起来了;还有认为一个人是自行车教父,一些人争议,又掐起来了……

 

我经常看到这些微信群里会争议到底谁是体育产业领域的教父?!

 

好吧,最后我退出了大部分的体育产业群,因为我明白了,他们或许把这个当成自己的商业模式了,是他们公司发展的模式之一,所以才会这样花精力去。换句话说,我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我管谁是体育产业的教父呢?即使是教父又怎样?

 

不仅各个体育产业群,他们的朋友圈也出现这种情况。

 

 

微信群自嗨,体育公司的8大商业模式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5. 声东击西

最近不少体育上市公司成立子公司,还有一些地产背景的公司来切入体育,他们的大部分商业模式都不在于体育本身来赚钱,体育是他们的社交工具,由此可以跟政府等相关机构打交道。所以,他们的商业属于「声东击西」,外人也不用为他们操心,说,「好土豪啊,他们到底咋赚钱?」

 

或许,3到5年后再来看他们就比较清楚了。我甚至认为,体育这个跟政府打交道的社交工具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与廉价性,并不像他们想像的那么容易—因为太多人都想到了。

 

 

6. PPT与发佈会

越来越多的公司注重PPT与发佈会了,这个最早由互联网圈流行的商业模式很快进入体育行业。这绝对不是一家公司,因为我们看到不少体量很大的公司都断断续续开发佈会,以及亮相令人眼花缭乱的PPT。但他们具体做了什么,解决了用户什么问题,将体育赋予了什么意义,创新了什么……这些都没有答案。

 

这也造成很多没有资源的初级创业者也不甘做自己的产品,很快都学坏了,把更多精力放在行销与传播上。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7. 贊助

目前大部分体育公司的核心收入模式都是依靠贊助商,从中超、CBA、以及各种草根联赛等,或许中超80亿天价版权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造成了,能够贊助的公司就那么多,但创业公司多了之后,根本找不到高额或有品质的贊助。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产品做得更好,更有调性,去找体育圈外的一些贊助商,比如汽车、快消、以及很多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独角兽们。那些拿到上亿美元融资的独角兽,他们基本会做推广,而体育是一个很好的纽带。比如,最近饿了么F轮系列融资6.3亿美元后,他们跟科比合作了一次,也找体育媒体与平臺合作。

 

除了饿了吗,大量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这方面的打算,而体育公司应该将视角放得更远,至少别拘泥在体育范围内。

 

 

8. 产品

当然,在体育行业还是有很多做服装、周边产品、科技产品、自行车等有实实在在产品的,在经歷短暂的狂欢后,体育行业更需要这些创业者,因为他们都不是把创业当成一年两年的,而是更长时间。在欧洲、日本等国家,我们看到很多体育创业者,就会专注体育行业某一个细节产品,小到滑冰鞋上的螺丝钉,但他们祖孙三代一直坚持。这是体育的坚韧精神,同样也是中国体育公司所缺乏的,大家都在迷恋速度、快速成功,但一些小而美的产品上,却没有愿意捍卫。

 

8月已进入中旬,体育产业自从2014年10月的46号档开始,经歷了几个起起落落的阶段,现在终归一部分人开始冷静了。这是好事,但冷静之后,我相信下一轮会更疯狂,这就是中国的商业审美与价值观。但对于体育,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诞生,只会一轮又一轮迴圈反復。

 

 

 

 

资讯来源:懒熊体育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

文章内容若有侵权疑虑,请来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