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首页进场图片

眼睛离不开3C 产品行销该怎么办

2014-11-24

眼睛离不开3C  产品行销该怎么办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使用人数与流量大规模地往行动数位行为移动,相较于近三年的平缓上升,今年更为明显。人们生活行为已经与网路密不可分,「离开电脑就掏出手机」现象俨然形成。

 

 

这样的趋势,明显地发生在我们这群网路赖以为生的网路工作生活者,各种行为如「用 Evernote 拍下讨论时的白板涂鸦直接分享会议记录」、「LINE 即时沟通更新数字甚至文字会议到策略决议」、「Google 共用行事历与 Mail,都跨越了各种载具与空间」、「FB 打卡滑涂鸦墙跟好友、同事及客户互动,瞭解彼此生活才更有话题」,既然工作与生活都已融入到随处是网路,团队就很自然地拥抱这个趋势,整个产品策略跟推广作法都转以 Mobile 为主,归纳过往操作经验的「三点基本应对工作」:

 

1. RWD (Responsive Web Design) 响应式网页设计:


能够吸引网友通过 Banner 或广告连结到网页本身已经不容易,一打开就是 PC Web 的缩小版,看文字还要选择看哪个区块,字太小还要两个手指头拉大来看,拖网页向右边、拖网页向上面浏览找按钮的,早就想直接按 Home 键离开了,怎么留得住人甚至 engadget 其他行为,简化呈现资讯与调适使用者介面 (User interface) 来迎接 Mobile Web 的使用者才能有机会留住眼球与流量。

 


2. 适地性服务应用 (Location Based Service):


智慧型手机这种行动载具使用者是持续移动的,透过身处位置而提供相对的服务更能打动人心,「你找的店家离你多少距离?100公尺」、「你找的店家列表中由近到远并且列出 100m, 300m, 500m, 1km」等,对于我们这种在地资讯服务,透过与使用者的关係来整理资讯的好处是资讯量相对地有一定的范围,处理速度也因此加快,例如,查找「松饼关键字」,我们服务会吐出的资讯就是所在区域(如臺北市)的松饼店家,并可筛选 1km 或 5km 的范围由近至远列出,我们的 Server 也不用处理到全台数千家餐厅资讯给使用者,利用 Location 提供给使用者「跟他有关的资讯」更加重要。

 


3. 降低登入门槛、适度提供诱因:


智慧型手机的特性除了随时移动外,萤幕大小有限、输入难度与实体大键盘较为不易,需要使用者贡献资讯时门槛就更得简单,FB 或 Google Open ID(大多应该已经在手机中登入过直接透过其登入即可),若希望取得更多使用者资讯,建议提供更多诱因来吸引其登录了。

 

 

 

行动数位来袭,人们于网路上的行为产生更多互动、交错更多,在技术方面网路科技演进并没有像「摩尔定律」所述:「同样大小的微晶片上,电晶体数目每 18 个月会成长一倍」类似的准则,网路应用、硬体沿革一直超乎想像的翻新,归纳成「三大现象」:

 

1. 技术创新变革:上网速度更快(4G 大于 3G 数倍—理论值应该是数十倍)、电脑与智慧型手机越来越薄且功能越强、物联网天马行空地冒出(如 Google Glass、Apple Watch、小米电视、豹米空气清净器、nest 智慧家居、Jawbone UP24)


2. 资讯传播迅速:各种媒体资讯的取得容易,传播也更容易,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群的发酵更加迅速


3. 动态使用行为:资讯量随着使用的时间与相应的参数增加迅勐,行为变化也因为各种内在外在因素变得更多元化,各种行为分析得靠资讯记录才有办法综观全貌,

 

 

 

相对作法则有「五点因应法则」:

1. 持续观察趋势与尝试技术创新:较成熟与刚发生技术的拿捏与拥抱,如 iBeacon、行动支付、较畅销手机的关注,掌握科技与各种商业经营的可能来做策略思考的判断(这样做的成本是否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利益?)


2. 自己做不如找合作:其实就是撇除那种「要就自己来」的思维,寻找「技术研发相对成熟」或「市场佔有率相对优势」的合作伙伴合作,藉由自身特色与伙伴的合作各司其职来发挥综效,重新研发投入的成本与细节关注度都有其门槛与风险,甚至拖慢可以推出的时间


3. 注重社群行为与反应:由于资讯传播迅速,使用者对于使用经验的分享与应用,影响将迅速扩散并造成难以预期的力量,无论正反与否,「水载舟也覆舟」,都建议真诚以对、迅速反应来因应


4. 採取大数据分析:承前述所说的大量资讯,需要透过全貌的纪录来做分析,而不再是抽样调查。透过「看结果」、「找问题」、「想方法」的循环来思考、验证服务


5.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服务的使用者是人,虽然 Steve Jobs 说:「很多时候,人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有时候人知觉的问题并不是真正的问题,就也因为这样所以更要透过各个角度思考人们真正的行为与需求。人是最重要的核心,不是技术。

 

 

 

最后归纳一句化总结:以人的需求与行为,思考科技与商业结合的各种策略,并持续透过巨量资料综观全貌来整合资源,设计服务并透过社群机制长期营运。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