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首页进场图片

人脑与机器的交往 怎做互动设计

2015-03-15

人脑与机器的交往 怎做互动设计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浏览网站已是现代生活中普遍的行为,让人们「看得爽快、用得愉快」是设计师当仁不让的责任。出色的互动设计是留住使用者的不二法门,但是,该怎么把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变得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般自然,并不是简单的课题,答案也不是非黑即白。

 

 

1. 目标导向的设计

也许你不太懂使用者研究,但还是得学会如何在设计中注入关于使用者观察的洞见。利用以下这两种技巧帮助你加强同理心:

 

塑造人格:人格是从观察目标使用者的行为与心理,所创造的虚构角色。思考「像是週期性的购物者,会怎么进行结帐流程?」这类问题有助于进行重要的设计决策。

 

假想使用情境:使用者情境与「人格」有关,它解释了人格怎么使用网站。比方说「今天是黑色星期五,Sally 列了一长串礼物清单,准备在工作之前在网路上通通解决。」设想情境,让你得以探究人格与产品之间的互动过程。

 

绘制体验地图:把促成单一行为的各种事件,或者该行为触发的后续状况与情绪,全部写下来。「Sally 因为在滑雪假期摔断了腿而闷闷不乐,她得加紧脚步搞定圣诞节购物计划。」

 

这三个方法塑造了完整的体验图像:使用者、情境以及整个旅程的情绪,都清晰可见。

 

 

2. 可用性

「可用性」是设计的最低要求,如果使用者根本不知道怎么用你的产品,当然也就不会想要拥有它。我们可以看看 EventBrite 的座位设计,这个服务让使用者得以建立对号入座的活动,每种可能的情境都不放过(座位是一排一排的、还是圆桌,需不需要加上舞台),他们把复杂的多重步骤转化为单一的线性路径,使用起来不会头昏眼花。如同 Eventbrite,系统的可用性必需让使用者不费吹灰之力,使用者愈不需要思考「该怎么用」,他们愈能轻易完成整个流程。

 

 

3. 预设用途与指意

这里有两个设计名词:预设用途与指意

预设用途(affordance)的概念意味着,功能必须含有解释自我的能耐,比如一条马路在眼前,不用多加说明,人们就知道可以行走,而「指意」则提示了「预测用途」,用个例子来解释就是,「平整」的路面,代表人类能够安心的「用双脚走在上头」。

 

但是如果缺乏「指意」,使用者就很难察觉「预设用途」。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你可以看到按钮设计的过程,最左边的按钮没有任何「示意」的象徵,只是一般的文字而已,但是第三个多了圆角与渐层,网友自然知道这是可以点选的东西。

 

「指意」也有隐喻的作用,因为设计师也应该让使用者知道「为何」他们要与某个功能进行互动。以 iPhone dock 来说,圆角的模样让我们知道这是可以点按的东西,而带有隐喻性的图像(电话、信封、音符),则传达了互动的目的。

 

 

4. 可学习性

理想上,使用者在使用第一次之后,下次就该能反射性的执行所有动作,但是现实没有这么美好。良好的互动设计应该建立连贯性(consistency)与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举例来说,连结的处理,要嘛统一开新分页、要嘛就全部都在原页重新导向,不要两种混在一起。图片也是,不是全部都用 lightbox 呈现,不然就是都用开新分页处理。连贯性能够带来可预测性,使用者自然学得比较快。

 

另外一个改善「可学习性」的常见策略则是使用既有的 UI 模式。比如「breadcrumbs(中文译作麵包屑)」,引导使用者在不同的页面层级中切换浏览。无论使用者在哪个网站,这都是令他们熟悉的样子,不用重新适应,当然你可以依照网站整体的设计风格,稍加调整。如果你的产品能够让人自然而然地学习,也会加深人们继续使用的动机,同时也有不断改善可用性的功效。

 

 

5. 给予回馈与回应的时间

「回馈(feedback)」称得上是互动的核心。每个互动都是使用者与产品之间的对话,产品应该更加友善、趣味而且益处多多。

 

可以是细緻的动画、优美的微互动,或者只是「哔」一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在传达讯息给使用者,提示他们任务完成与否,以及下一步该怎么做。比如社群网站管理服务 Hootsuite 的招牌猫头鹰,在使用者长期静止、没有在 Twitter 上发出任何讯息时,就会「睡着」。这不只是个能让使用者会心一笑的「小动作」,还可能将负面状况(不再发送讯息)转为正面行动。

 

此外,回应时间的重要性也不在话下,总之,愈快愈好。想像一下,如果弹吉他时,每个声音都延迟两秒才出来,你会有多恼怒。

 

 

改善互动的五个步骤

 

了解互动设计的五项根基之后,现在就来看看实际上究竟怎么执行吧!

 

互动设计师 Stephen P. Anderson 提了一个有点费工、但却能釐清许多事情的建议:找真人扮演介面,而你自己则作为使用者与之互动。一来一往之间,你就能发现介面可能传来的古怪回应,真正进入设计流程之后,你就能及早避免设计出机械式、欠缺人性的互动形式。

 

角色扮演:找两个人来,一个人扮演介面,一个人做笔记。制作一个立体的浏览器,让扮演介面的人举着。接着,你扮演使用者,开始跟介面对话,「介面」只能透过标籤(labels)、选单以及任何在 UI 上的东西,回应你的目的。

 

描绘故事:记下整个过程的每个步骤,包含任务与情绪。

 

简化步骤:在网路上买车、买机票,这些都算是相当复杂的行为,设计这种类型的介面时,必须特别注意,把繁杂的目标简化为几个简单的步骤(比方说先问终点、接着预计出发与抵达的时间),维珍航空的订票流程非常值得研究。

 

限制使用者的选项:这应该是最难的一步了。但是你一定要尽可能减少使用者所能进行的动作。在设计的过程中,反覆询问自己,是不是所有选项都一定要被塞在某段互动里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以开启另一段对话的方式,继续互动。

 

注意「犹豫期」:使用者犹豫不决或者甚至停止互动的时间,称为「micromoment」。回想先前角色扮演的练习,一定有某些时间是裹足不前的,遇到这种状况,试着以改写说明文案(microcopy)或者承袭既往的 UI 模式,作为改善的基础。

 

就像魔术师的表演中,若有哪个细微的环节稍有不慎,就会毁了整场演出,一个糟糕的互动,也能造成整个使用者体验大崩坏。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