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式教育 非适合每一个孩子

2014-11-03

制式教育 非适合每一个孩子 | 文章内置图片

(图/取自网路)


让孩子走出教育体制的唿声日渐明显,甚至已有家长着手安排孩子到非属体制的学校就读。但目前环境还只存在对正式教育的看中,注重孩子成长过程又担心他未来跟不上同龄孩子脚步的家长们正在左右为难,别慌,以下有个体制外教育的实例,证明了体制外的孩子更具与众不同的理想。

 

十九歳的他,一站上舞台,拿着麦克风望着台下,什么都没有说,表情是那么自在而自信,毫无虚假和造作。

 

他提出的梦想计划是:「迷途的胆量,闯荡世界,远离麈嚣的1900公里。」他要从云南大理出发,用一双脚徒步走1900公里的滇藏公路,走到西藏拉萨,停留在拉萨做文字和影像纪录。他计划从今年九月便进入准备期,十月从云南大理出发,用两个半月来徒步旅行。

 

和所有上台的青少年们最大的不同是,他的基本资料上只写了三个字:非在学。如果再往下读他的自传,那更是和台湾绝大部份的青少年不一样,他只上过一星期的幼稚园就和家人离开城市,全家搬到苗栗的深山裏,母亲刻意的让他童年和大自然对话,让他接受大自然给予的自由,一直到小学三年级的阶段才返回城巿,接受体制内的敎育,一直读到国中二年级。

 

是父母亲刻意的安排,让他童年躲掉了体制内的敎育,却又让他在少年时代回归体制内,这样的进出体制的安排其实是有点冒险的,但是却给孩子多了一点选择和刺激。在体制内受敎育时他爱上了舞蹈,他想发展自己的身体,甚至成为他未来的工作。于是他在国三那年决定离开体制,选择了苗栗的体制外高中「全人实验中学」接受不一样的敎育。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他,从舞蹈的学习进入了音乐和戏剧的领域。

 

他外表看起来是瘦小的,但是却是健康结实的,有一种饱满和张力。原来全人实验中学有一门必修课程是「登山」。所以从高一之后他就开始了各式各样的训练,包括登山前的探勘和雪季的雪训,他说冬天登上被白雪覆盖的山顶内心受到的震动极强大,于是十七岁读髙二那一年,他在做了足够的体能和各项技术训练后,他跟随着登山敎练们远征北美第一高峰「麦肯尼」,这是北极圈外,最低温是零下四十度的六千公尺高山。他描述自己成功的结束了远征之后,在下山时见到了夕阳染红了连绵的雪白山头,他止不住的泪流满面,忽然领悟了父母亲给他的自由和选择。

 

当他在大学时代再度回到体制内的大学舞蹈系后,竟然有一种要失去最珍贵的东西的失落感,他说他竟然没有那种充满了生命热情活下去的动力,甚至于连活着的感觉都失去了。于是他办了休学,在台湾各地流浪,他用打工来交换住宿,他当过生态导览员、摆摊卖咖啡、油漆工,最后落脚在屏东的港仔村,和朋友们经营课后辅导,协助偏乡的小孩。之后他又来到台湾东部流浪,他用搭便车的方式沿着花东替民宿工作,认识许多朋友。「这才让我有活着的感动。」他向大家解释他原先的迷惑和失落。

 

当他做完了报告,我知道他已经得到了满分。我只问了一个问题:「我对你的父母感到好奇。因为这在台湾,实在太少见了。」他笑了起来,他说他的父母亲便是「苖栗全人中学」的创办者,而且也曾经要他听我的一个谈社区自救的广播节目。在场的评审们都譁然起来:果然,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

 

我说我没有问题了。我静静的移开眼镜,擦拭感动的眼泪。我想起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自己曾经在自己住家的顶楼,花了一整天,招待一批来自苗栗全人中学的孩子们,告诉他们我成为一个创作者的过程。我很详细的展示了自己和家人共同创作的一系列童话故事。有人全程专心倾听做笔记,有人已经分心玩耍。创办者笑着说:「这就是我想要给孩子们的敎育了,接触不同的人,让孩子们了解人生的各种可能。而不是早早替他们做出人生的决定。接触,本身就是敎育的目的了。」

 

我在想,那天来过我家顶楼的那些孩子们现在去了那裏?他们还记得那一天,在一个画满图画的岩石小屋外,一个大人在娓娓说着自己已经实现的梦想的画面吗?我很想念你们。文/小野

 


【101创业大小事/整理报导】

 

分享: